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小情绪,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情绪好像变得阴晴不定,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大喊大叫,甚至遇到问题就会哭闹。面对幼儿的“无理取闹”,家长不知道幼儿为什么发脾气,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哄”幼儿。
那么,幼儿发脾气的时候,该如何引导他们呢?这成为了家长一直困惑并要攻克的难题。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3~6岁年龄段的幼儿有哪些情绪表现和特点?以便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沟通!
3~6岁幼儿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已逐渐发展起来,幼儿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
他们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件事情,会使大人、同伴高兴或不高兴。
这时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情绪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有所增强。
3~6岁幼儿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到幼儿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通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这个阶段,幼儿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幼儿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这个时期的幼儿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如不高兴就哭,高兴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等。
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如得到新玩具、家长离开身边一会等等,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幼儿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幼儿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作为父母应引导幼儿正确宣泄消极情绪。人在情绪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
引导幼儿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幼儿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如果不加以引导,使消极情绪郁积在心中得不到宣泄,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当然也不能不加控制的宣泄,我们要作科学的积极的引导,给幼儿宣泄的时间和空间,用心倾听,给予幼儿关爱、理解和疏导。
当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鼓励幼儿进行游戏,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在游戏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承认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提高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
因此,对幼儿的某些消极情绪,采取回避的方式更能减少它的发生。
引导幼儿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教给幼儿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
积极情绪是间接的,长远的方式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幼儿调节情绪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在情绪宣泄的同时也应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表现,帮助幼儿培养一个良好的情绪对幼儿的未来是相当有益的。
幼儿的情绪平稳后,家长应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引导并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真实、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此时,只要父母换位思考一下,就能与幼儿感同身受,产生共情啦!
在与幼儿分析“坏脾气”背后成因的基础上,家长更要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处理、排解情绪问题。
如:幼儿面临困难不知所措而引发“坏脾气”时,父母可以在情绪安抚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一起分析、找寻解决难题的好办法,同时在难题解决后,把握好时机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多练习,助力幼儿在自主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愉悦的成功体验。
作为家长要重视创造及捕捉幼儿良好情绪的日常养成契机,做幼儿的好榜样。家长自身要注意保持良好愉悦的情绪,尽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人共同协商并达成一致,尽量减少在幼儿面前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不愉快的事情等;家长要切忌当幼儿的面大声争执、指责甚至对幼儿大吼大叫,这些不良的情绪宣泄,将对幼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都是不可取的!
每个幼儿都喜欢被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成就感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开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抓住契机,坚持正面教育,多多支持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进入小学,孩子的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意识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什么都愿意自己动手去尝试、去探索。但他们不能很好地预期行为的后果,自我保护经验不多。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重要。
根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在消失。其中,约有45%的事故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而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
自我保护能力是生存技能之一,是保证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而小学生容易乐观估计行为后果,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尤其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教育。
有研究发现,6岁以上的孩子更容易乐观估计行为的后果,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且无所不能,过于强调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不好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他们容易忽视潜在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冒险行为逐渐增多,在青春期达到最高点。
冒险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线之一,会增加孩子受伤的风险。影响冒险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感觉寻求对孩子冒险行为发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感觉寻求是指对新奇的、复杂的、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即寻求刺激、追求刺激,是一种人格特质。当孩子喜欢并享受冒险所带来的刺激感时,他们更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更可能不顾他人的反对,频繁参与冒险。
孩子对于冒险行为可能带来的情绪感受的预期也会对冒险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与男孩相比,女孩在观看自行车相撞的模拟视频时,更多地报告自己感到很害怕。这种预期的害怕会减少孩子做出冒险的举动。
在有风险的情境中,同伴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群体中(有同伴在场),孩子更容易做出冒险的决定,冒险行为增加。因为集体的决定比个人的决定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少,“法不责众”。孩子们会以为即使有不好的结果,也会有其他人一起承担。